
一、格局越大,心态就越好
"人与山相结合,成就仙风道骨;人与谷相融,落入世俗尘埃。高度决定视野,格局影响心境。真正拥有大格局的人,眼界开阔,志向远大,不拘泥于细枝末节。
曾国藩因平叛有功,晋升为二品大员。按照常理,他的官轿应由蓝呢轿更换为绿呢轿,以显身份之尊。然而,曾国藩认为此举并无必要,他不愿张扬,因此并未更换。
一日,曾国藩出行,在一狭窄巷道中,偶遇一顶绿呢轿。绿呢轿见蓝呢轿未予让道,轿中仆从嚣张地冲上前,将曾国藩拉出轿外。绿呢轿的轿帘掀开,那位高官想看看是何人如此大胆,敢阻其去路。不料,发现竟是曾国藩。高官慌忙下轿,跪地磕头,连声道歉:“大人赎罪,大人赎罪!”
尽管遭受了侮辱,曾国藩却不以为意,他轻轻扶起那位官员,安慰对方不必将此事放在心上,自己不会介意。"
"王阳明有言:‘持志如心痛。’坚守自己的志向,就如同心中有所痛楚。在每一念之间,心神都专注于那痛楚之上,又怎会有余暇去闲聊、去理会无关紧要的事呢?真正具有大格局的人,情绪沉稳,心态平和,不纠结于琐事,不计较小节,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中。正因如此,曾国藩才能在九年内连续晋升十级,创造了官场的传奇,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臣。"

二、格局越大,见识就越高
"所谓格局,‘格’即格物致知的‘格’,代表的是认知与见解。一个人的见识,往往揭示了其格局的大小,而一个人的格局,同样决定了其见识的深浅。
在对抗太平天国的战役中,曾国藩与左宗棠均立下赫赫战功。然而,二人在战略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异。曾国藩行事稳重,每至一地必先稳固阵地,力求不败,故而行动谨慎。左宗棠则作战勇猛,灵活多变,常因此批评曾国藩错失良机。
两人格局的不同,导致了见识上的差异。曾国藩着眼于太平天国的整体运势,关注的是大局。当时,洪秀全沉溺于享乐,太平天国内部纷争不断,曾国藩认为只要自己稳固阵脚,敌人自会败亡。而左宗棠关注的则是每一城池的得失,每一场战役的胜负。但他未充分考虑,战争胜负往往取决于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以及人的品德。与其冒险‘浪战’,不如稳扎稳打,围困敌人,只要不犯错误,就能确保最终的胜利。
《孟子·尽心上》有云:‘孔子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。’只有站在高处,才能看得更远。一个人只有站得足够高,格局足够大,才能拥有高瞻远瞩的见识。"
三、格局越大,看得就越远

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游览一座古刹时,见到一位小沙弥在一棵历经百年沧桑的古松旁种植观赏植物“夹竹桃”。钱先生由此感叹道:
“往昔,僧人植树,心中已规划出寺院百年后的景象;而今,小沙弥在此种花,他的视野却仅限于明年花开之景。”
曾国藩曾言:谋大事者,首重格局。一个人难以成就大事,并非才华不足,机遇未至,实因心胸格局狭小。
小沙弥种花,仅思及明年赏花之乐;而僧人栽松,则着眼于百年之后的宏伟蓝图。这正是见识之差异。
有些人行事,只关注眼前利益;而有些人布局,却能预见数十年的发展趋势。
对弈之时,真正的高手会前瞻数步,预判对手可能的落子,并思索应对之策。而所谓的庸手,则是走一步看一步。
只有目光长远,才能行稳致远。谋大事者,必先布局大局。在人生这盘棋局中,我们首先要掌握的不是技巧,而是布局的艺术。
所谓大格局,即是用广阔的视角审视人生,站得高方能看得远。拥有大格局,方能成就大事业。